2020年机关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
[机关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机关党委关于转发学校《关于开展2017年度基层...]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湖南科技学院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9-12-25 09:36:13 作者:机关党委  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次数:0

湖南科技学院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动员和引导我校广大教职员工树牢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大力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我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工作,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要求

(一)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二)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形成校(院)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切实提升思政课程质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计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自觉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和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教育、有趣味,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建立完善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对未包含课程育人内容的“一票否决”。制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课程思政名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3.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在科研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建构符合时代发展和形势需要的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4.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湖南科技学院学术规范(试行)》和《湖南科技学院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对存在的学术不端、成果造假等不良行为进行惩治,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依托学校现有科研平台、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以教学系为基础、以专业群为单元、以二级学院为管理层级,搭建师生科研交流协作互动平台,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科研全过程。鼓励教师把科研精神融入到教育理念,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完善科技创新学分,做到科技创新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协调相长。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6.着力整合资源突出实践教学,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国防教育等相结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依托永州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传统经典活动。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7.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院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校级层面集聚力量、整合资源、培育氛围、完善制度,完善“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遵循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积极参加“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创业观。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8.全面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发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域文化育人资源,实施“舜德学子培育工程”“中华经典通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计划”“地方戏曲进校园计划”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计划”,打造高雅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和书香校园等品牌活动。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制定文化育人方案,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推进以文化人。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弘扬以“德才兼备、自强不息”为核心的科院精神,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支持师生根植“科院故事”原创各类文艺作品,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不断提炼学校文化精神,发挥文化的熏陶和育人作用,将办学近80年的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校园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和谐统一。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以图书馆“潇湘文化专题网”为载体,不断丰富内容,发挥作用,形成影响。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10.创新网络育人体系,增强思政工作时代感。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健全完善网络育人新体系。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融媒体+思政”的有效路径。健全学校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健全“学校、学院、学生组织、班(年)级、自媒体”五位一体的网络育人体系,打造综合、联动、高效的多平台融合发展的网络教育特色平台。突出网络常规管理,推动形成网络育人新生态。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净化网络育人环境,积极参与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网上党(团)校、易班网等专题网站建设,打造“麻辣鲜师”“青春印记”“奋进科院人”等品牌专栏,拓展网络育人功能,形成线上线下互相呼应、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亲和力。发挥网络育人示范引领作强化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突出网络平台建设,着力丰富网络育人新手段。“供给侧”理念搭建“网络思政”体系,建设红色专题网站,开展弘扬主旋律课程网络课程。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两微一端”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正面舆论供给,用“微”平台聚焦“大”能量。

11.优化网络成果评价标准,建强网络工作队伍。积极探索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和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出台学校《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从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骨干中选拔组建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参与讨论主动发声,制定“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实施方案,与“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同打造“一节两计划”品牌活动,增强网络育人实效。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以“核心+骨干+基础”的组织模式,建立由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网络舆情员、网络志愿者构成的四级网络文化引领队伍,打造一支既懂专业技术又善于运营网络媒体的校园“网军”。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1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12·5”“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信息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13.加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质量,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重视学生成长辅导,支持二级学院“校级示范学生成长辅导室”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端口前移。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14.健全依法治校及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善,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 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建设,强化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渠道和途径,支持师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15.健全教职员工行为规范考核奖惩监督机制。搭建多样化的管理育人平台,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师生工作制度,把为师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寓于各项管理工作中。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和教学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继续开展“管理育人好干部”评选,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16.明确服务目标责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育人职能,在岗位聘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融入育人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开展好“服务育人好员工”评选活动。

17.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推进后勤保障服务、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完善校园服务设施设备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18.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资助管理制度,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19.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资助育人形式,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加强对资助类社团的指导,培育资助类社团品牌特色活动。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20.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育人职能,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1.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组织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 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班集体、文明社团、文明宿舍等。

四、工作进度

(一)第1阶段:宣传动员,统一思想。(20199月)

1.草拟学校《关于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的实施方案》,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党委审议。

2.召开全校“三全育人”工作动员大会,对“三全育人”工作进行全面宣传动员。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三全育人”工作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三全育人”工作上来。

3.领导小组及相关责任部门对“十大育人”体系进行分解。各个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体方案制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每条工作思路、每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职责的育人元素。

(二)第2阶段:构建机制,协同运行。(201910月至202010月)

各相关牵头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内容,梳理总结,完善制度,细化落实,逐条分解细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三级指标。对重点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和落实,拟定部门、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每学期进行实施反馈和评价小结。

1.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育人评价体系,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拟定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岗位育人评价标准和育人成效评价标准,对照十大育人体系,定期进行评价,科学分析育人成效,引导“三全育人”工作有序、有质、有效地发展。

2.在二级学院开展试点,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院(部)党建 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实施过程中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办法,实施党组织书记、部门负责人、岗位责任人等述职制度,加强指导、督查、监控和评价,总结经验,树立典型。

3.举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加强指导,厘清 思路,推进改革环节到位、全员参与、全面覆盖。

(三)第3阶段:考核评价,总结表彰。(202011月至12月)

1.根据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对各部门、学院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形成督导意见,及时查漏补缺。

2.自查分析,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典型案例予以宣传、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一步梳理、分析、优化。

3.形成特色材料与综合改革工作报告,召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总结分析会,总结育人成果,形成可复制的育人模式和可推广的育人经验。

(四)第4阶段:巩固提高,长期坚持。(2021年之后)

“三全育人”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落实完善“三全育人”的 工作任务,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五、措施保障

(一)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1.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评估督导和工作考核,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由宣传部长兼任。“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党政办、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科技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计划财务处、保卫处、工会、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信息与网络中心、图书馆、后勤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教学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

2.教学学院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建立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校院两级负责,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紧密结合、全校教职员工通力合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二)制定“三全育人”规范

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着力建立学校领导、机关干部、服务人员的育人规范,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同伴辅导员队伍的育人规范,以及课堂育人规范、科研育人规范、实践育人规范;加强各类育人规范的落实,把规范融入到岗位职责的确定和岗位工作的考核,并围绕规范的落实,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新教师入职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加强教风学风联动,落实学校“教风、学风建设实施意见”,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教风,让全体教职工为学生做表率,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把育人变成自觉行动。

(三)全面协同育人力量

明确党委书记和校长同为育人第一责任人,二级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同为学院育人第一责任人,学校制定“三全育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协同各种力量,推动“十大育人体系”落实。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在育人中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的作用,着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思想领航员”。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的要求,从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论指导者”。按照要求的比例配备辅导员、组织员和班主任,制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轮训规划,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生引路人”。按照岗位要求配齐配足各类教职员工,实施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服务技能培训,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打造一支高标准的“贴心服务队伍”。

(四)加强统筹协调和重点督查

建立学校和学院联动推进重大教育改革机制,以“三全育人”整体思路规范化、制度化工作,确保顶层设计和学校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强化二级学院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和完善二级学院在学校宏观管理下的“三全育人”工作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努力在全校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学校各部门、二级学院要根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定期开展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总结经验、落实措施、推进工作,并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二级学院进行奖评和表彰,将各项改革工作纳入绩效目标考核,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跟踪掌握进展,及时督促落实,并探索建立改革工作考评、奖励制度。

(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校(院)进一步加大投入,设立“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专项经费,加大思政课教学经费投入比例,重点支持课程思政教改、教研项目开展。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和课改课题,每个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支持各学院结合学科建设开展研究。设立“三全育人”提升工程项目,支持各部门、各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学校鼓励相关部门和院系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扩大社会影响,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对进校经费按学校横向科研经费同等对待。

附件:

湖南科技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标准(试行

                              中共湖南科技学院委员会

                               2019年12月24日